美德和品格優勢

  • 正向心理學、美德及品格優勢

正向心理學

心理學過往的研究者偏向了解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對身心的影響,以治療性和解決問題為主,當人們在生活上適應良好時,相對用途較小,更鮮有人研究培育性格、心理健康和幸福等正面課題。

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‧沙利文博士 〔 Dr. Martin Seligman 〕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為心理學的研究揭開新的一頁,以科學和實證研究的方法去研究「正向心理學」 〔 Positive Psychology 〕 。馬丁 沙利文博士提出,當我們瞭解自己的品格優勢與美德,並加以有效運用和發揮時,我們就會感受到正面的情緒,一步一步的增加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,進而邁向豐盛及幸福的人生 〔 Snyder Lopez Pedrotti 2015 〕。


美德和品格優勢

正向心理學重點研究六大美德 〔 Virtues 〕 ,並細分為二十四個品格優勢 〔 Character Strengths 〕 ,視他們為 快樂人生的基石。

「品格優勢」代表每個人的正面素質,並影響著我們的思想、行為和感受。品格優勢與技能、興趣或天賦 等不同,因為它所反映的是我們最真實的自己,是我們最核心的價值 〔 Snyder Lopez Pedrotti 2015 〕 。

正向心理學相信每個人也擁有二十四個沒有高低之分的品格優勢 〔 Snyder Lopez Pedrotti 2015 〕 。一 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不同的處境下,會展現出不同的品格優勢,例如面對重大的挑戰時,需要勇敢和毅 力 面對關心時,展現出愛與被愛和社交智慧可讓雙方的關係更進一步。

在教育孩童及青少年時,家長、老師先去瞭解自己的品格優勢,再去均衡培育青少年的品格優勢,讓他們 持續發展。過程中,他們會慢慢懂得調整自己的情緒,以面對不同挑戰及增加抗逆力。長遠來說,青少年 慢慢長大,如積極發展及善用自己突出的品格優勢,快樂的情緒亦會相應增加 〔 Seligman 2002 〕 。


幸福感五元素 PERMA

PERMA 是幸福感和邁向正向人生的五大途徑,包括 〔 Seligman 2011;Snyder Lopez Pedrotti 2015 〕:

➢ Positive Emotion 正向情緒

正面的情緒包括 愉悅、欣喜、窩心、舒適的感受等 〔 Seligman 2011 〕 ,這些情緒讓人體驗到愉快的生活。 培養對將來抱有希望,積極面對的態度 ,對現在全心投入,又不會沉溺在過去的得失,活在當下。

➢ Engagement 全情投入

全心投入在某種活動,可以令人有享受、充實感和興奮感覺的正面情緒,並且在建立人生意義有很重要的 角色。全情投入是可以培養的,協助兒童及青少年訂立明確而有挑戰性的目標,又符合其能力,讓他們覺 得是可掌控而又適合自己的目標,不會因過易而感沉悶,又不會因過難而感焦慮、擔心和質疑自己能否完 成。恰當的目標能有助他們有動力和動機去全情投入,並能達到「神馳 / 心流」 〔 Flow 〕 ,即享受和忘我 的狀態。

➢ Positive Relationship 正向人際關係

建立正面的人際關係,包括朋輩、師長和家庭的關係。人際間的歸屬感及接納感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, 兒 童及 青少年若能得到朋友、師長和家庭的關愛和支持,有助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。

➢ Meaning 人生意義

有意義的生命是指擁有一些比「自我」更重要的信念,並為此作出服務或行為,例如 宗教、家庭、可持 續發展的綠色生活 〔 Seligman 2011 〕 。建立生活短期和長期的目標,尋找生命意義。

➢ Accomplishment 成就感

成就感是透過努力,實現有意義的目標,是追求卓越的推動力,也帶來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。建立 成就感,這必須要瞭解自己的品格優勢,並於日常生活中加以發揮和應用,加上身邊人的鼓勵和肯定,便 能提升 兒童及 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。

參考資料:

Dweck, C. S. (2006). Mindset: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. New York: Random House.

Peterson, C. and Seligman, M., (2004).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.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
Peterson, C., & Seligman, M., (2004). The VIA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. Cincinnati: Values in Action Institute.

Seligman, M., (2002). Authentic Happiness: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. New York: Free Press

Seligman, M., Ernst, R., Gillham, J., Reivch, K & Linkins, M. (2009). Positive education: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 interventions.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,35:3, 293-311, DOI 10.1080/03054980902934563.

Seligman, M. (2011). Flourish: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-being. New York: Free Press.

Snyder, C. R., Lopez, Shane J., Pedrotti, Jennifer Teramoto (2015). Positive Psychology: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(3rd ed). Thousand Oaks : SAGE.

Teaching Character and Creating Positive Classrooms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coursera.org/learn/teaching-character.